编者按
城市格局刷新,往往与产业调整同步。在城市中,传统意义上“老城区”的提升,首先在产业调整上会有一番大动作。
日前,济南市提出进一步形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在这个新版“十字方针”中,针对中心城区的规划,在表述上由原来的“中疏”变成了“中优”,一字之变,可谓意味深长。在早已“骨骼定型”的中心城区,由原来的“做减法”变成“产业优化”,这既是对未来业态的深度布局,也意味着对城市综合承载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其实,在产城融合的大方向上,“拒绝城市”的工业园区规划模式已稍嫌落伍,让新型工业进城、让新兴产业在城市扎根,更符合当下技术从业人群亲近城市、“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上班”的诉求,也能反映城市向绿色驱动、创新驱动转型的趋势。
本期“理论·观察”,我们将围绕“产城一体”话题,走进一个现实中的城中产业园,在这里,发现城市升级的另一种可能。
提到产业园,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景象:远离城区的空旷地带、开阔宏大的园区门脸、高大稀疏的建筑,当然,还有稀稀拉拉进出的人。
不过,在位于济南舜耕路南段的“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估计很难将这里与“印象中的产业园”对上号。如果没有楼体上显著的园区标识,很容易将这一丛红墙绿瓦的建筑误认为花园洋房小区或轻奢文艺地段。如果再看到这里穿着时尚的人群,更难以想象这是一个“驻扎近家企业,聚集数千名年轻人”的产业园了。
在所有工业主题产业园中,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是为数不多的扎根城区,且周边环境完备的产业园。那么,问题来了:工业园出现在繁华的中心城区违和吗?对此,园区负责人给出了一个新颖解释:“年轻的园区设计师们,是一群有品的设计界‘新蓝领’,他们追求高品位生活,因此,工业园进城是新工业的背后路径之一。”
随着济南“工业强市”概念和新版“十字方针”的出台,产城融合成了一个城市大课题。在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管窥其生态搭建、人才理念和运营路径等,也许能看到新兴工业与城共生的未来模样。
一个集年轻、时尚、新锐等元素于一身的工业设计园区—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目前已扎根城区,成为年轻人梦想富集之地。
可以拍婚纱照的产业园——
“省内 ”的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这是一个有点调性的工业园。”进入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的人,不少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
据该园运营方总经理陈健介绍,园区以前是普通的办公建筑和库房,从年8月份开始,这里本着“工业设计园区”的功能需求进行了一体化改造。一条长长的货车坡道,被“硬生生”设计成了极富有艺术气息的工业设计展示长廊,这里的员工甚至觉得,说它是一条“景观带”一点也不为过。
借着原建筑的“老工业”遗存,整个物业改造因形就势,本着修旧如旧的宗旨和理念,进行了设计理念上的发挥,让这个工业园区处处散发着文创的味道。
据了解,由于这里独特的风格,平时周末,经常会有年轻人选择入园拍婚纱照。
其实,从进入园区大门的一刹那,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就是年轻、时尚、新锐,而且充满了生活情趣。“很难把这里和工业两个字联系起来。”一名在此入职不到半年的年轻设计师说,他选择在这里工作,而不是去那些看上去更“高大上”的城郊工业园,原因就在于“这里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很动人的细节是,在进入主楼的两面高大侧墙上,有一块人物形象展示专区,上面贴满了设计师们姿态万千的“表情包”。
有数据显示,从开园到现在,入园企业九成是初创型的创新型企业,而在这里办公的人也是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不到31岁。
现在,这些年轻人的设计作品在园区内俯拾即是,而且多数展示的是园区举办的创新设计大赛获奖 作品。其实,每年接近年底,园区还有一个品牌培育活动——面向全市设计师的“嘉年华之夜”,这个活动,从年一直做到现在,已经成了园区的一个文化。另外,这里几乎每隔一两个月都举办一次设计师沙龙,这个时候,园区往往会邀请类似红点奖评审会主席朗纳巴罗(RonNabarro)、“中国工业设计师之父”柳冠中等这样的行业 大咖,或者名列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这样的新锐人物来这里交流,这样就慢慢营造出一个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创新设计文化氛围。
什么是工业设计主题?在总经理陈健看来,就是通过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关键纽带,链接上下游所形成的跨区域柔性供应链和生产制造链,帮助科技研发机构和工业企业实现科技成果向产品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方向转化。
如果说得再明白一点,那就是“工业技术解决物和物的问题,将两块钢铁复合为一个锤头;而工业设计解决物和人的关系,让刚生产出来的锤头抓握起来更舒适、省力”。
一句话,工业设计,核心就是让产品对使用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匹配度。
工业设计的独特作用,注定这个行业必须是“创新”“创意”立身。而特色和创意,则带来了生机和生长。用陈健的话说,园区成长起来了——
从投入运营到现在,园区的发展速度惊人,尤其随着各项资质的健全,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亮眼的“身份”越来越多:全国 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合作的工业设计合作基地、市级双创基地、省级双创基地、市级科创基地、省级科创基地、省内 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园区孵化能力更是与日俱增,仅仅用了3年半时间,就拥有了三家省级瞪羚企业、一家市级瞪羚企业、六家高新技术企业、五家专精特新企业。
每隔一两个月举办一次的设计师沙龙,为工业园营造浓郁的创新设计文化氛围。
年轻夫妇弃京回乡创业——
园区不入城难以留住“新蓝领”
随着园区人才和资源的聚集,到了年,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纽带串联和吸引入驻的业态已经相当饱满,而且通过工业设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也初见成效。这一切都被科技部人才中心看到了眼里,于是在此选点,设立了国内首批、江北 的科技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因为同样的原因,该产业园还引来了另外一个“国字头”名号,那就是由中科协和济南市一起设立的“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不难发现,这两个响当当的牌子中有一个共同的字眼,那就是“人才”。而维系一个产业园正常运转的“硬件中的硬件”,恰恰就是人才,没有人才的入驻,再高大上的园区也是空架子。说起对于人才的吸引,陈健深有感触地说了一个例子:现在园区内有一个“夫妻店”,小两口是做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始创业时,两人觉得本地环境不理想,本想去北京,后来接触了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非常惊讶地发现,这里整个园区业态完备、服务周全,有着专业的运营管理。于是,两人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并顺利入驻园区,成了这里一家有底蕴的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记者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这家“夫妻店”,只见内部装潢优雅,空间布局舒适,与其说是设计公司,倒不如说是一个韵味十足的茶社,里面年轻的设计师们,看上去也非常享受这份“岁月静好”的职业。
更令人叫绝的是,这家公司有一个“共享阳台”,阳台上绿植茂盛,花草无数,一些有心的年轻人,还在这里种了山楂、西瓜,不时会过来玩个“采摘”。阳台正中是一个木质搭建的凉亭,内设茶桌、小凳。据了解,之所以将这里称作“共享阳台”,是因为很多公司职员都可以在阳台上小范围聚一聚,或者惬意闲聊,或者头脑风暴,这里无疑成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角落。
“留人要留心,除了优厚的薪资,一个舒适的环境,对于年轻人来说同样是有吸引力的。”一位陪同参观的园区工作人员说,园区运营,绝大部分精力是放在服务上,如何为商户打造好的园区平台,为在这里工作的人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是必须每天都要研究的事情。
在为园区员工做好服务这件事上,陈健认为,其实,工业园也好,产业园也罢,这些都属于中国常见的新城形态。在工业1.0时代、2.0时代,一般是将“园”和“城”割裂开来,工业园距离城区很远。他回忆起以前广东顺德的工业大道,一到中午,便是清一色的蓝领工人在马路上涌动,周围连一家像样的超市都没有,更谈不上有城市化的生活配套。在这种没有“城”的环境下,务工人员很难有归属感,慢慢就不愿留在“园”内。伴随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城市工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人群和城市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新兴工业园区多半依附在城市中,新一代技术人群已经不满足于单调的“园”中生活,他们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也被称为“新蓝领”。
随着整个城市产业的升级,人群素质的提升,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对于一个生活在现代化新兴城市的职场人群来说,除了对物质的需求,其实还对城市给自己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印象有着相当的要求和期盼,所以‘园’和‘城’是一个彼此成就的过程。城市中的产业园,更能够重塑蓝领技术人群的幸福感。”一家企业负责人很有感慨地说。
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正好处于“ 南科创带”的核心位置。
没有变成餐饮一条街——
摆脱创新产业园“红一阵”的宿命
证明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的逐渐壮大,从一组外围数据就能看出来:在园区改造之前,按仓储和一般的办公区域出租,一年租金不过万元上下。年改造结束以“工业设计”主题投入运营,年租金收入几年内即陡然增至万元,新增税收三年实现%的增长。
同样的地段、同样的建筑,为什么换了个“玩法”就能身价暴涨呢?
对此,园区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不是产业园“炒概念”就能实现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涵支持,租金增长实质上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高附加值作用,更体现了特色园区产业聚合的带动作用。
事实上,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的运营操作,已经完全可以作为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盘活,变身新经济载体的样板,如何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这里亦可略窥门径。
而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的使命,显然不是单纯的“资产保值增值”那么简单,它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以工业设计为主题和特色的综合性创新设计资源集聚区。不得不提的是,在工业链条中,工业设计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更需要奇思妙想的环节。换言之,这是一个靠创意生存的地方。
一个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