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体现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交替运用产生的虚实明暗的空间节奏感,又体现在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分隔产生的丰富的空间流动美。这种建筑室内空间的组织和划分与传统建筑的结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建筑积累了其他建筑体系所不及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经验,原因是由于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标准化的平面的结果,室内房间的分隔和组织并没有纳入建筑平面的设计之内,内部的分隔完全在一个既定的建筑平面中来考虑。
正是这种传统的木框架结构,除了围护用的外墙,室内的墙壁并不承重,赋予了建筑内部空间处理极大的灵活性,使人们可以按照需要在一个大屋顶下任意划分出多个不同用途的室内空间。如此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室内空间的划分方式。
传统室内空间讲求的是“围”与“透”,一是由于自古人们开始便围造一些场所作以庇护;二是人们努力地想摆脱有限空间的桎梏,千方百计地回到大自然中去,正如前述“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致。于是人们便使用各种手法使这矛盾的二者达到统一。其中手法之一便是使用借景,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把室外的景物引入室内,通过门、窗、洞等向自然外界取景来补
另一方面,在室内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和家具等形成似分非分、似隔非隔的空间关系,取得围中有透、空间中有空间的趣味,从而在围造出的有限空间中体会无限空间的感觉。围与透、虚与实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设计思想,墙是建筑中实的部分,而门、窗、洞、廊则属虚的部分。它们与实墙之间形成虚实对比、围透对比,而介于这明确的虚实之间,起到过渡作用的就是格门、罩、隔断、屏风、博古架等设施和家具。在我国传统室内空间,这样的手法既可以分隔空间,又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变化。
中国传统的室内空间最有特色之处就在于综合运用隔扇、屏风、罩、博古架等创造变化丰富、隔而不断的流动性的室内空间。如颐和园乐寿堂是供清代慈禧太后居住用的厅堂,在这座平面呈长方形前后带抱厦的建筑里,分别用格门、罩、博古架等将室内分隔为十多个大小不同的空间以满足慈禧太后进行政务活动、休息、睡眠等多种不同的需要,在这里既有完全隔开的小空间,又有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再如在江南一些园林建筑中,不仅室内空间分隔灵活,而且还用门洞、漏窗等与室外的廊子、庭院相联系,形成室内、外流通的,曲折多变又极富情趣的空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