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垃圾分类处理,共创美好品质生活

-11-:2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冯楠

近日,筹备近半年的区政协“委员论坛”迎来激情首秀。在两个半小时里,10位委员围绕“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主题,从深化垃圾分类意识、创新垃圾分类模式、健全分类机制、提高资源化处置能力等多方面,为进一步推进我区垃圾分类处理建言出招。

面对面建议,实打实答复。作为区政协今年力推的一种协商新形势,委员论坛一改传统会议协商模式,采用委员现场建言、部门现场答复的方式进行,并首次邀请基层群众参与,共同搭建平等协商,互动有力新平台,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发声发力。

妇联界别陈园:加快推进我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

在垃圾分类民主监督过程中,我发现我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城区住宅小区内装潢垃圾堆放混乱,不便收集处置;二是建筑工地建筑垃圾的收集存在一定“霸王”行为,给回收利用带来一定困难;三是缺少资源化处置的专门场所,造成资源浪费。为此,我建议首先要注重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组织,组建专业公司,规范堆放点,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规范和社会共识;相关职能机关开展联合执法,强化日常监督监管;政府层面要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的财政支持,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列入绿色建材、政府采购目录,进行市场推广,明确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采购和使用等,增强再生产品的后续消化能力。

教体界别张宁宁:小手拉大手,让垃圾分类走进校园

相比成人,孩子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接受效果也更好,所以,我认为率先在青少年学生和儿童中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知识教育尤其重要,既要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也要健全校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整个社会”的目标。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全区中小学中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知识,加强学校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把强化垃圾分类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学生环境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行动,让学校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点。相信通过学校加强对学生垃圾分类的教育,潜移默化、积极有为,一定能极大地推动全社会的垃圾分类工作。

共青团界别丁迪飞:深化垃圾分类理念,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已经多年,政府层面每年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然而成效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群众的垃圾分类理念跟不上是一大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对垃圾分类标准不熟。如何全面有效开展垃圾分类,我建议可从三方面着手,在政府层面,要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切实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在群众层面,要通过多层次、全覆盖的发动,如推进“党员示范、妇女带头、儿童监督”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群众参与率;在社会层面,积极探索荣誉榜积分制办法,营造我分类我光荣的氛围,切实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民宗界别倪兴荣:垃圾分类要学会抓重点、抓关键,方可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由之路,但开展三年多来,我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却摆脱不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我认为做好这项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抓重点、抓关键,要从现实家庭生活分工习惯和社会分工的需要出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家庭中,要抓住老人小孩这两个关键群体,一个是家务的主力,垃圾分类的执行者;一个从小培养,可以成为家庭和成人垃圾分类的监督者,如此一来,垃圾分类就有了相对稳固的家庭保障。另外,垃圾中很大一部分可以回收利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市场中也不乏从事废旧资源的经营者,以此为基,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的手段,政府层面也可以从大包大揽中解脱出来,花更少钱办好事。

中共界别王亮: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居民参与率不高、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终端处置体系不完善等短板。对此,我建议,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民众的提高参与度,在农村,可按照“就亲、就近、就便”原则,施行党员干部包干联系农户工作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妇女在垃圾分类中的主力作用,引导和督促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在社区,要发现群众中的能人、热心人组建督导员、宣传员、培训员队伍,并适当引进执法力量,增强垃圾分类工作的刚性;规范我区资源回收市场,设立村(社区)、镇(街道)各级回收中转站、分拣中心,形成全区资源回收网络,抓好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同时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厂、填埋场处置提升建设,进一步提升处置能力。

总工会界别何金标:探索“互联网+”精准处理垃圾新路径

从我们前期调研走访的结果来看,目前生活垃圾分类主要存在居民意识不够,监督劝导不够,管理措施缺乏及大量建筑垃圾随处堆放等问题。我认为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考虑实际操作的便利性,建议因地制宜,按大类粗分的原则制定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新路径,采用科技+公益的模式,与第三方科技企业合作完善集管理、监督、服务、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移动端运行系统,广泛发动志愿者负责劝导及垃圾的扫码、积分奖励等工作。引进一批上门回收废品服务的“回收哥”公司,设立一批会“说话”的垃圾桶,方便群众垃圾分类和源头处置。另外,针对建筑、外卖、快递等特定垃圾,要界定规范个人、企业及政府回收处理的责任,使政府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上少花钱办好事。

医卫界别徐紫君: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垃圾分类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的缺失是一个短板,分与不分依赖于在居民的自觉性,虽有垃圾分类红黑榜等激励措施,但也因碍于面子而流于形式。所以,我们呼吁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引导家庭、商家及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其中城市小区要发挥老年人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以用奖励“垃圾换生活用品”的做法,设立居民“绿色账户”,采用积分制方法,在农村,要发挥熟人社会的特点,进行公开评比,并可换取一定农资产品和生活用品,真正让实行垃圾分类的群众获得实惠,进而形成习惯;对商家垃圾分类可以开展示范户、示范街创建活动,对企事业单位可采用定期考核,公开通报表彰等办法进行正向激励,形成浓厚氛围,合力推动垃圾分类的深入开展。

社保福利界别陈波:引导与管理并举,分类与处理同步

这些年,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有力促进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垃圾分类处理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集中在环节宣传不够多,分类监督人员职责不够明等问题,从而导致重分类轻处理、参与多监督少的现象存在。对症下药,我认为,在宣传上要借助传统、新兴媒体,向各类人群覆盖,内容宣传上兼顾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知识;在管理上,要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管理机构,界定各单位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职责;在方法上,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在措施上,要强化分类,系统处理,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落实源头、中间和末端全过程的分类处理,彻底扭转目前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的问题。

农业界别陈炯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保障垃圾分类处理

我是做财务工作的,所以打算从资金使用绩效的角度,来谈谈相关问题。以今年为例,区政府安排了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全区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主要为补助垃圾分类设备采购、清运处理等,而随着垃圾分类处置在全区范围内的推开,资金压力将与日俱增。如何有效提高我们垃圾分类处置资金的使用绩效,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明确垃圾分类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目标,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各级监督、考核和评价;优化垃圾分类设备采购,垃圾袋发放、督导员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财政资金使用;协同推进相关工作,做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探索垃圾处理费收取制度,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绩效提升。

特邀界别许庆荣:做好生活垃圾简易分类,就近处理

城乡生活垃圾从集中收集处理到分类处理,注定是一场持久战。经过三年多的开展,我区垃圾分类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标准尚有较大距离,究其原因,除了居民多垃圾分类的心理认同度较低外,我认为实际操作复杂性高是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垃圾分类普遍采用“四分法”,分类细要求高,不易推广普及。为此,首要办法是推进垃圾分步简易分类,在源头“干湿分离”的一次分类上,再开展“二次分类”,提高分类处理精准度有效性;第二个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特别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处理利用的设施技术保障;第三个要实施相应政策,建立垃圾处理收费机制,鼓励市场参与,在居民中积极推进“绿色账户”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全社会参与分类处理的内在驱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