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摄影师依旧在周边的农村采风,山西晋南中条山区风光优美,民风淳朴,这里自然首选,在熟悉的巷道里信步转悠,一个黄土大沟边上的小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排山楂树下鲜秋花盛开,不远处2间新民居出现在了我们眼前,如此美景当然进入了我们的镜头。
走进房内我们见到了81岁的白大爷,他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计,听到我们的问候声抬起了头,乐呵呵地和我们打招呼。大爷的房内装潢很现代,看上去和城市里的房间室内没有多大区别,外边一大间是老人家的客厅兼厨房,里边一小间是他的卧室,房间不大可是非常讲究,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白大爷告诉我们他现在的室内装备就是“现代标配”,城里有的他都有,城里没有的他还有,他把这个叫做“土洋结合”新生活。
白大爷人很善良也很好客,聊天便很愉快,大爷说这是上个月刚刚搬迁上了地坑院子,说起这个还是个有意思的事情。自己住的地方原本就在不远处的地坑里,别看自家的地坑院子有点落后,这在上个世纪当地农村可是个人人喜欢住的好地方,以前农村人根据地形环境建造的地坑院子建造方便,非常实用,是冬暖夏凉,四季恒温,他家也和大家一样建造地坑院子,全家在里边生活过4代人,当然自己老了也是养老的首选地方。
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身强体壮,满身的力气,只要是体力活从来不输任何人,20多岁结婚成家后,一个人利用农闲空隙,建成了这个标准的地坑院子,当年只是花了些买砖块的钱,其它的都是自己的力气干出来的。大爷是个很讲究的人,建造院子当然是按照当地地坑院的标配设计,是当年很流行的9孔窑洞,被称作“9数窑”,在传统民俗中9字最大,自然是个吉祥的数字,一大家四代人生活其中,平平安安,寓意吉祥。
图为通往地坑院的道路大爷和老伴生有1儿2女,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任务,给孩子们分别成了家,嫁了2个女儿,他们和儿子一家继续生活在里边,大叔说原本打算这地坑院子就让儿子孙子2代人继续住下去,可是没有想到社会变化太快,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家里种地当农民了,他们走进了城市讨生活去了,在外边买下了房子和车子,地坑院子就留给他们老两口,前几年老伴去世了,平时家里就是他一个,年纪慢慢大了,儿子担心他的安全,多次劝说他一起生活,可是自己总觉得老窝舒服自由,不愿意动地方,直到前年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图为大爷建火炕留下的黄泥巴还放在院子里。白大爷说近几年农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地坑院子虽然住在没有啥问题,可是总归是有安全隐患,国家给他家补贴了1.4万元建房补助款,儿子又贴了1万元,在地坑院上的建起了2间新房子,然后要把他请出地坑院生活,自己总认为这是给国家和儿子添麻烦,再说地坑院子是自己亲手所造,有很深的感情,住着也舒坦,就不想搬出来,就找了个没有火炕的理由不愿上来,去年冬天在儿子的一再要求下,他才接受了儿子的建议,过完春节就搬家但是里边必须要有“火炕”。
图为大爷的卧室。老人家说现在国家就是好,啥都给农村老人想到了,先是给老人发养老金,又给老人建新房,我想住个火炕,国家就安排给农村每户建火炕,从去年冬天开始村子里每户都能享受到国家元的建炕计划,农民不出一分钱,专人施工,新型火炕给你建到家,这可真是想到我心里去了。前几天轮到了我家,火炕就落成了,今天天气好,我弄了些木材开始烧炕,让炕干的快一些,好早早住在上边。
晋南农村住火炕是历史习惯,从前的农家几乎家家有火炕,冬季取暖就是一把柴火,土炕上一天都是很暖和,特别是农村的老人们还喜欢睡火炕,躺在上边全身温暖,一家人挤在一个大炕上更有家的感觉,“老婆孩子热炕头”便是最好的形容。大爷家里除了火炕,其它的设施和装潢都很现代,他说自家是土洋结合,老了还整上了“洋事”。
儿子很孝顺,他给父亲的房内安排的很现代,有冰箱,空调,电磁炉,液晶电视,房间内装潢也很现代,甚至还安排了一个新木床,有了火炕便符合了大爷的“标配”标准,老人家自然乐意在这里生活。他说吃的面粉大米以及生活用品是儿子定时送回来,蔬菜平时自己种些,冬季儿子买女儿送,现在身体健康,行动方便,下半天去村子巷道里聊天也方便,生活在新房子里心情舒畅,不但自己住着舒服而且也免去了孩子们的担心,现在觉得挺好的,都是享了国家发展和孩子孝顺的福。
据摄影师了解,当地农村从前很普遍的地坑院子现在几乎没有人住了,村民们都在城镇上买下房子或在农村建起了新房,废弃的地坑院大多数已经回填造地,作为一个时代的建筑符号,它已经消失。社会发展进程中,推陈出新是历史的必然,白大爷的新房里,土洋结合,也是一个是时代交替过程的标记,各位如果是您会选择在新房子里建火炕吗?你那里农村还有火炕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