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蛎壳窗,亮汪汪,遮风遮雨又遮阳

盖百霖价格 https://m.39.net/disease/a_6100089.html

#建筑#

作者/薛理勇

中国古代没有玻璃,大概是明朝中后期西方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把玻璃作为礼品带进了中国。

↑耶稣会中国传教三巨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给万历皇帝的礼单中,就包括两块玻璃三棱镜、两个三角形玻璃杯、自鸣钟和《万国图志》。何兆武先生曾形象地说,“小小的三棱镜、时钟和地图”,“竟成为藉以敲破中国森严的思想堡垒的法宝”

玻璃是“舶来品”,价格之昂贵,可想而知,当然,昂贵的玻璃也不可能用于玻璃窗。

↑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雍正九年(),粤海关监督祖秉圭送到宫中“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这大片玻璃万里迢迢来自欧洲,实在珍贵,最早在紫禁城养心殿——皇帝的寝宫使用。大致就是图中这个位置

在自然界找不到像玻璃那样平整而透明的材料制作窗户,于是,许多地方使用半透明的纸来糊窗户。纸张的牢度、透明度很差,用不了多久就坏了,所以,用纸糊窗户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平板玻璃除了用在窗户上,还制作成家居艺术品,更为珍贵,王公贵族无不喜爱。《红楼梦》第六回:“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儿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来。”图为清雍正黑漆泥金贴鸡翅木玻璃炕屏,年拍卖成交价万港币

中国的沿海盛产牡蛎,有些地方称之为“蚝”、“生蚝”,牡蛎是贝壳类动物,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很大的贝壳,这是它的“房子”,于是,牡蛎又被叫做“蛎房”;牡蛎的肉呈黄绿色,它的肉许多地方称之为“蛎黄”。

沿海的渔民把采集的蛎房的肉取出来,挑到城市里售卖,余下的贝壳就是烧制石灰的好材料,蛎房贝壳烧制的石灰,许多地方称之为“灰”,其硬度相当于现在的号水泥,是极佳的建筑材料,于是,“烧灰”也是沿海地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

《广东通志·舆地略十六》:“海镜……又名蚝光。其肉为蛎黄,可为酱;其壳为‘明瓦’。崖州产者佳。”

《肇庆府志》:“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之窗槅,薄而光明,谓之‘明瓦’。”

广东人把牡蛎称之为“海镜”、“蚝光”,应该是指牡蛎壳“透明如镜”;所谓“明瓦”,就是“透明的瓦”。人们挑选比较平整的牡蛎壳,加工成相对平整的明瓦,就可以用于钉窗户,这种窗户就叫做“蛎壳窗”。

↑中国传统蛎壳窗

清末出版《图画日报》“三百六十行”专栏绘有“钉蛎壳窗”图,大致上描绘了“蛎壳窗”的样子。配画文说:

蛎壳窗,亮汪汪,遮风遮雨又遮阳。昔年窗上多用此,一窗需壳几十张。近来装潢尚洋式,玻璃窗子出出色。蛎壳生意尽抢光,钉蛎壳匠发老极。

↑清末上海环球社出版《图画日报》“三百六十行”专栏绘“钉蛎壳窗”

“发老极”是吴方言,就是“很着急”的意思。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步入近代化的城市,到了清末,玻璃已经作为建筑材料普遍使用,钉蛎壳窗则早已经成为历史,不过,上海的农村,以及周边地区,仍然有少量的钉蛎壳窗匠人。

在前几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还在上海郊区发现许多处安装蛎壳窗的老宅,部分保存完整,不过,上面积满了灰尘,无法知道这些所谓的“明瓦”透明到什么程度。

↑上海浦东高桥古镇张家弄黄氏宅的蛎壳窗

/作者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审读/丛绿编辑/S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