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时代,人们需要的只是宽敞安全的移动空间而已,能和家里客厅的沙发一样舒服才好
《汽车商业评论》专栏作家常冰
传统内燃机汽车动力系统的复杂程度堪比人体结构——燃料传送和喷射、测量和点火、启动辅助、进气和排气、过滤冷却润滑等系统组合在一起体积相当庞大,使得驾乘空间的比例始终不大,四五米长的车身里,真正留给人的只有一半而已。
同时这些系统往往对车身外表有要求,比如冷却和维护保养,需要在车身外表设置一定大小的开口,还要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
另一方面,所有这些系统的操作和执行都严重约束了驾驶者的动静姿态,也限定了车内空间的布局,比如前排两个座椅之间的凸台(学名为副仪表板),在燃油车里是几乎无法取消的,整个地板也因为机械传动系统的需求而凹凸起伏,难以做到平齐简洁。
凭着电能传输和控制路径的高度自由(甚至可以无线),电动车正在逐步消除上述困扰和障碍,把更多的空间留给驾驶者和乘用者。越来越小的仪表板、逐渐挪为交互娱乐使用的仪表和屏幕、消失的副仪表板……都为更宽敞更整齐的车内空间提供了可能。
这也正是消费者所期待的交通工具——动力从哪里来、车轮怎么转起来、安全问题怎么解决我并不关心,而且最好别占那么多地方,我需要的只是宽敞安全的移动空间而已,要是能像家里的客厅沙发那么舒服才好呢!
没错,这种童言无忌般的憧憬在电动时代将不再遥远。目前电动车内饰的前瞻设计已经明确提出了向家居设计、甚至建筑设计交叉融合的趋势。抛开传统内饰面向前方正襟危坐的约束,把内饰当做客厅起居室来设计,赋予了设计师颠覆性的全新自由。
甚至可以预言,数年之后,与汽车设计师抢饭碗的极可能是建筑装潢设计师,他们眼中关于布局、色彩、材料、舒适性、便利性等等用户体验的理解将完全不同,也将更符合新一代汽车用户的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等造车新势力的多元化努力和尝试,家居般理想的电动汽车正越来越接近现实,相对滞后的也许是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毕竟描述期待时的兴奋和现实中真正的接受是两个概念。
不禁想起英菲尼迪前几年推出的DAS线传转向系统,作为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先进技术,DAS不仅提供了稳定而纯净的转向体验,更是面向未来无人驾驶的积极尝试。但在消费者眼里并未激起充分的响应,原因很简单——DAS的体验太不同了,震动和干扰几乎全部消失后,有些人会直接晕车,所以不大接受……
这肯定是开发者当初没有预料到的,也难怪业内有人曾戏言,阻碍技术进步的,其实是人类整体进化速度太慢。
DAS线传转向系统具有显著的电动车特征,但电动车的特质远不止是这一类,全新的光系统就是另一类重要的电动设计要素。近两年的国际大展上,几乎所有概念车都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光的外衣,不仅是内饰的氛围灯变得更显眼、光色丰富到了无极可调的程度,就连外形也增加了许多难以命名的光带和灯饰。
按照特定次序点亮的阵列式光斑或纹理,组合出多变的图案和符号,如人丰富的表情一般变幻无穷,甚至抢过了激光或LED矩阵大灯的风头。
这的确是以无人驾驶为未来导向的智能化赋予电动车的独特造型。虽然目前投入量产的大部分技术仍停留在简单的辅助人类驾驶的水平,但L3级别以上的技术早已超越理论实验,进入了实际路试和真实交通环境数据积累的准应用阶段。
这些内在的智能技术表现在车的外观造型,就是更加拟人化的可变表情——因为智能就意味着与人、与环境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内饰方面,电动车的智能化将彻底改变内饰布局,所有单元都以方向盘和仪表板操纵为中心的传统原则会逐渐淡化,座椅自然也就不必固定的朝向前方,人们也不用再陷在坑桶状的座椅里——家居化的空间设计理念将真正改造汽车的内舱空间。
全新的安全系统也许是个难点。传统的气囊等被动安全装置都是以安全带为中心而设计的,当人们的坐姿和朝向更自由之后,这套系统必须以完全不一样的原则进行革新。但不必担忧,这只是个技术问题,相信新时代的工程师一定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真正构成电动车智能化障碍的,可能是现行的交通和安全法规体系。它们的设定前提是人类感知和行动能力的体能极限,但当驾驶主体逐渐变成智能电脑之后,这些设定前提就不存在、至少是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相应的规则和限制自然也就不再成立了。
这些变革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涉及到庞大的社会体系和复杂的人文伦理领域,势必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END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投稿:readers
autobiz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