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景观丨甲乙方的辩证法金主爸爸的隐喻

今年,在一家甲方企业从事了近五年的品牌工作后,我跳槽到了一家乙方的品牌咨询公司。在大多数职场人士看来,从乙方跳槽到甲方是“顺势而为”,从甲方跳槽到乙方却相对不那么常见。

《甲方乙方》剧照。借用电影《甲方乙方》里的一句台词,乙方的工作是“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乙方是有乙方的苦,不然哪有那么多从业者自嘲是“咨询狗”“广告狗”“文案狗”?然而甲方也有甲方的难,“甲方爸爸”也不是那么好当。甲乙方原本只是社会分工协作中一组对等的、客观的角色关系,但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它们逐渐被建构起似乎不对等且更加复杂的角色意义。在现实的语境下,如何让甲乙方关系及其构成的协作生态更加良性、健康,值得思考。

限于个人经验,下文的探讨仅聚焦于智力密集型产业中狭义的甲乙方关系,即乙方(以咨询公司为代表的智力服务企业)向甲方提供细分领域的专业服务,而非广义的合同关系意义上的甲乙方。

甲方乙方,不同的日常

在乙方,人均的工作时长通常多于甲方,每个人基本都是“加班狗”。这或许是因为,咨询服务类的乙方公司属于人力、智力密集型产业,人的时间、精力是其最主要的业务成本,要发展业务,做更多、更好的项目,自然要“人尽其用”,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充分而优化地投入人力。乙方公司核算项目成本或员工绩效贡献时,多会依靠“工时表”:某个人某一天在某个项目上投入了多少小时,像工分一样进行累加核算。这是现代管理制度下,以均质化的单位对非均质的劳动主体进行计量。

乙方从业者的时间管理模式通常以项目、以客户为中心,且充满不确定性。一天的日程被参与的不同项目、不同模块所切分,又常常因客户需求变化、团队合作者日程变化或前一段讨论的延时而调整。8小时工作制是有限的,项目可探究的深度与各类变化却似乎是无尽的,因而乙方以项目、以客户为中心的时间模式是弥漫式的,很难被规律的日程表明确规划,也很难在工作、生活之间划定一条清晰的时间边界。很多乙方公司也就没有非常严格的考勤制度。在乙方,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时间”足以战胜确定性的“制度时间”:项目需要时,非制度性的时间也得投入;项目的适当节点上,制度性的时间也可以灵活调休。

就组织架构而言,乙方的管理模式通常较为扁平化,也鲜明地体现了以项目为中心的特色。员工也许并没有汇报关系上固定的直线领导,而是根据不同的项目,与不同的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形成协作,以及项目性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领导与员工都秉持“对项目负责”的原则,结成项目工作的共同体。

与之相比,甲方由日常考勤、定期工作总结、定期工作计划等管理制度支撑的日常工作时间模式相对规律化,常常以日程表、绩效汇报表、工作计划表为中心,中后台部门尤其如此。秩序井然的表格是现代劳动生产最为鲜明的理性化、秩序化象征,大型甲方企业员工的个人时间也就被一套成熟的“制度时间”理性化、秩序化地管理甚至是规训。在管理架构上,大型甲方企业相对有着更加突出的科层化特征,组织成员都有明确的汇报关系,在职场实践中,纵向的汇报、执行力往往比横向的协作更为重要。

“金主爸爸”:甲乙方不对等关系的隐喻

如果探求甲乙方关系的本质,那就是一种基于社会分工、专业分化的协作关系,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花钱“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这一分工协作关系中,甲方提供资金,乙方提供细分领域的服务或“智力资产”,双方本是对等的交换与合作。

但对于发展成熟的社会与市场而言,某一领域的智力服务提供商们大都经历了充分的孕育、成长,也经历着充分的市场竞争。除了专业门槛极高的少数领域或垄断、稀缺服务领域之外,多数情况下这都是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因而在经济、商业的维度上,甲方天然拥有更大的选择权、议价权,甲方可以“招标”,乙方们要去“竞标”。但不容忽视的是,智力密集型产业中甲方与乙方建立合作的初衷,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其中多少蕴含着甲方对乙方“智力资产”和专业能力的需求甚至崇拜,因而在专业的维度上,乙方本应拥有更大的主动权、话语权。可以说,甲乙方关系诞生之初,内在就蕴含着“权力”的博弈与交缠。

然而在现实的实践中,乙方终究败下阵来,“金主爸爸”这一话语就是甲方优势地位的写照,“甲方乙方”在职场话语体系中甚至成为了地位高低的隐喻。“甲方爸爸”高高在上,乙方可不得事事“以客户为中心”,甚至逢年过节送礼送祝福,积极地“维护客户关系”。一些甲方企业的中后台部门员工,甚至自嘲式地称自己是“甲方中的乙方”,因为与前台业务部门相比,中后台并没有多少话语权或者说是组织中的优势地位,更多是作为服务、支持性的角色。更有耿直者坦言,只要替人打工,就都是乙方,因为在现代科层制度下,总要“听命于人”,总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对等关系。

现实中这种甲乙方不对等关系的背后,其实反映了资金力量与“智力资产”的不对等,某种意义上就体现着金钱的价值与专业的贬值。经济与商业活动中,资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拜金思潮与逐利心态更是强化了金钱的价值与权力。至于专业的贬值,一方面是相对贬值,因为高门槛且稀缺的专业服务——也就是极高专业价值的服务——本就不多,且会随着社会知识的发展与积累变得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不稀缺,甚至越来越标准化、规模化;另一方面则是绝对贬值,即一些乙方企业所提供服务的专业价值、职业精神的降格甚至不达标。后者背后的原因恐怕较为复杂,比如低门槛造成的入局者良莠不齐,一味“求量”的逐利模式,优秀人才向甲方的流动等等。

“金主爸爸”不差钱,想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一方面发现可选的人有很多,另一方面又发现不少所谓专业的人并不那么专业,因而对这一领域专业的敬畏感、信任感也逐渐降低,最终只剩下“雇人做事”的经济关系。在这种不理想却又一度是行业野蛮发展现实的情形下,作为“金主爸爸”的甲方和“被雇做事”的乙方自然会成为一组不对等的协作关系。

“五彩斑斓的黑”:审美、文化领域的甲乙方关系

现实中甲乙方之间的这种不对等关系,在一些细分领域可能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审美、文化领域,也就是品牌、广告、设计等行业。网络上曾流行一则段子,甲方提出的要求是“五彩斑斓的黑色”,简直要逼死设计师。而同样曾经流行网络的各地奇葩建筑设计,不知是不是出自专业建筑设计公司之手。若是,这样的“专业服务”真不知该如何评说。

审美、文化领域中甲乙方关系显著的不对等,一方面是由于相较于科学,人文领域有着更强的主观性、更低的发表见解的门槛以及更间接的利害影响。某民营企业老板要新建一栋总部大楼,对于花钱请来的建筑工程公司,大概率会尊重其专业方案,否则恐怕要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但对于建筑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的设计方案,甲方领导往往会有很大的发言权与发言欲,不同的领导甚至各有各的见解与偏好,而且不同的方案选择基本上只有美与丑的差别,不会产生直接的、利害相关的影响。何况美与丑还是相对的,充满主观性,不像科学、工程领域存在绝对的客观标准。审美领域如此,更宽泛的文化领域常常也是如此,比如品牌口号的选择、对于消费者的洞察和理解等等。

审美、文化领域的这些特点,在现实的甲乙方协作实践中还被一些机制或因素所放大。前述的大型甲方企业显著的科层制度不仅能令组织经营管理的各类信息上传下达,也能使领导层的“长官意志”被有效地贯彻。因此,甲方组织领导层或仅仅是上级的意见与见解,往往能被有力地传导至甲乙方协作的末梢,并对项目的解决方案施加影响,哪怕只是主观性的个人偏好,哪怕是几个不同上级并未达成一致的多元见解。

此外,以“数理化”和科学技术为尊的实用主义、科学主义社会思潮仍然具有广大的影响力,在如今身处企业管理层、决策层的代际中尤其如此。因而在一些人看来,科学是真正高精尖的领域,人文领域则并没有太高的专业门槛,他们也就自然不会对审美、文化领域乙方服务的“智力资产”、专业价值产生多少信任与敬重。

关于审美,苏格拉底引用的一句谚语可谓切中肯綮——“美是难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甚至可以说,文化是难的,人文是难的。良好的甲乙方关系及其健康协作生态的构建并非易事,要在审美、文化领域和相关行业内做到这一点,恐怕就更难了。比如,乙方要拿得出真正有人文支撑的专业服务,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需要建立起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与尊重。

“去乙方化”与甲乙方关系的未来

甲乙方不对等关系演化的极致,也许是业界近年来“去乙方化”的观点。当甲方有资金、有资源、有专业能力搭建一个组织内的团队完成相关细分领域的工作,还会需要乙方吗?“去乙方化”的前提,是甲方组织自身就“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方面和“人”相关,另一方面和“专业”相关。

就“人”而言,“金主爸爸”们不缺招徕人才的资金实力,发展平台对专业领域的人才也有吸引力,乙方向甲方的人才流动已成“顺势”。即使不新建专业团队,甲方也有可能让既有的人才与团队向相应的专业细分领域转型或延伸。这样的转型或延伸既建立在对自身既有业务的深度理解基础之上,又帮助组织实现了新专业领域的某种“内化”。

就“专业”而言,随着社会的总体进步与知识、经验的积累、传递、普及,多数细分领域的专业壁垒整体上都会呈现相对消减的趋势,亦即前述的专业价值的“相对贬值”。也就是说,要进入某一细分领域,未必会有,或未必一直会有很高的专业门槛。而一些科技化的工具更是推动了传统人工智力与经验的标准化沉淀与规模化应用,比如当红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技术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替代以往乙方提供的智力密集型服务。运用SaaS产品,甲方就能进行招聘、人才测评、精准营销等工作,而不必完全依赖于传统的猎头公司、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等乙方服务商。

还有一些乙方企业以更加前瞻的视角审视“专业”,不再以单一的、固定不变、本质主义的方式墨守专业,而致力于搭建专业的生态与连接。品牌服务领域的某些乙方公司转型做平台,一端连接各类甲方的各种需求,另一端连接优质的中小型创意公司、独立设计师、独立咨询顾问等,实现资源与需求的匹配、撮合。在平台模式下,智力密集型乙方原本赖以立身的“专业”不再仅仅是开枝散叶的自身根系,而更像是德勒兹意义上的“块茎”,实现了多元化、网络状、异质化的连接与生长,也变革了传统的甲乙方关系模式。

由此看来,“去乙方化”的前提已然具备,但“去乙方化”并不意味着乙方的消亡。这就像哲学与美学界讨论的“艺术终结论”,并不意指艺术这一人类文明形式本身的消亡,而是警醒式地揭示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下不同艺术“范式”及其阐释“范式”的更迭。“去乙方化”也是在警醒我们:传统的甲乙方关系正在发生变革,也应该开启新的生机。

从现有的发展趋势看,甲乙方关系的未来必将呈现丰富样态,但葆有高专业价值与“智力资产”的乙方仍将精品化、精英式地存在,并将改写“金主爸爸”花钱“雇人做事”的甲乙方不对等关系,在专业普遍贬值的现状背景下愈发彰显乙方的地位和价值。它们未必要占据稀缺、垄断或高专业门槛的细分领域,但一定拥有人类智慧相对于标准化、模式化产品的优势,以及解决特殊化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构筑起较高的竞争壁垒。

最后,如果以视觉隐喻来描述甲乙方关系,现实中较为普遍的不对等关系类似于甲方俯视乙方——“策略只能自己做,乙方只能做执行”,“乙方就是执行方”。未来更为理想的甲乙方关系,或许应该是专业维度上的甲方仰视乙方,加上商业合作维度的双方平等对视。专业上的仰视是回归“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初心,也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分化、“术业有专攻”的初心;商业合作上的平视是为了这种基于专业价值需求的协作关系更健康、更长久。而乙方如果只甘心做被甲方俯视的“执行方”,“去乙方化”恐怕就真的不远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