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踪济南玩家二十六李振豪玩雕版印刷的

主笔:奚道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资深媒体人,主任编辑。

顾问:苏斌,医院宣传部,院报编辑,省书协会员。

古书之美,复活的古老技艺

位于济南大明湖南岸的古建筑“奎虚书藏”为山东省图书馆老馆,在二楼设有一处文化传承和研究基地——尼山书院“皇华馆”。90后青年李振豪和他的妻子王鑫鑫,就在这里默默耕耘着一项古老的技艺:雕版印刷。

李振豪在雕版中

春风习习,明湖柳绿。山东省图书馆“奎虚书藏”内,红白玉兰满树摇曳。我们登上二楼,李振豪出门迎接。33岁,还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李振豪瘦高个儿,帅气俊朗,目光炯亮,说话间流露出鲁西南人的质朴和爽直。

基地分内外两大间,共多平米。外间是工作室,一张长长的条案,设两个雕版的工位,台灯下面是正在制作中的两块雕版;一组高高的资料架,上面满满地排列一些古书善本资料和与雕版印刷有关的工具书;一组矮书架,层层摆放着李振豪雕版印刷书籍的雕版;四面墙壁上悬挂着二十余幅李振豪雕版印刷的代表作品。

皇华馆内景

我们的目光先被墙上展示的作品所吸引,一组《平阴八景图》,另有几幅木刻人物像、馆藏精品书页的展示品。李振豪一一向我们介绍。

李振豪的雕版印刷作品,一是复刻印制古籍;二是刻印版画。

墙上挂着8幅木刻山水画《平阴八景》,原作刊于清康熙刻本《平阴县志》,现存美国哈佛图书馆。平阴县方志馆重印县志,找李振豪重刻《平阴八景图》。这八景包括:石门晚照、天井飞泉、碧峰仙迹、山水叠翠、吴溪沉月、锦水秋潆、杏坛遗响、峻玉含辉。这是一组白描山水画,用木刻版画精细地呈现出秀丽的景色和古朴的意韵:远山近水、飞瀑流泉、楼台房舍、舟楫人物、一草一木,都精妙地刻画出来。《平阴八景图》重刻后,不仅还原于县志,而且原景还在,让古今胜境重叠。并印制了单行本赠送来访客人,作为平阴县的靓丽名片。

平阴八景图

另两幅木刻版画,都是为客户定制的。其中一幅是财神像。河北石家庄的一位企业家,开了一家国鼎美术馆,请西安一位知名画家画了一幅财神像。这幅画用笔非常精细,最精细处莫过于财神袍服中间象征财富的水波纹。河北武强县年画很出名,他找了很多刻工,想把这幅画刻成木版画,结果没人敢接这个活。最后多方打听找到了李振豪。李振豪看到发来的图片,答应接下来,他将财神像的水波纹部分刻了一半,发给客户看,对方马上答应签合同。这幅木刻画完成后,李振豪也和这家美术馆开始了长期合作。

财神像

另一幅是给北京知名藏书和国学推广机构崇贤馆刻的一部书的扉页。扉页上是由我国知名学者、书画家任德山先生画的一幅字圣许慎的肖像,笔法古朴精到,画像端庄清雅,最为精细的是密集又灵动的眉毛和胡须。崇贤馆遍寻当今国内雕版名家,没人承接,最终找到李振豪。他花了半个月时间,完成了这幅画的雕版。最细微处的眉毛部分,一毫米内竟有眉毛11根!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崇贤馆书页

李振豪擅长雕胡须,在圈内已小有名气。墙上还悬挂着至圣先师孔子像和关公像,都出自他的刻刀,其繁密飘然的胡须,将原作的用笔和神韵充分体现出来。

雕版技艺的精到,却不止于技法的精细。李振豪说,所谓雕版技艺,包括“技”和“艺”两部分。技法当然是分层次的,但技到了一定层次,大家还是在一个平台上。如果你想有所突破,就要在“艺”上多下功夫,即要将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融汇到雕版的表现手法上,最终形成个人特色。

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小字行楷的信札,上面还有草书的眉批,笔力劲健而又圆熟,笔锋纤毫毕现,就问这幅作品的由来。李振豪说,这不是书法作品,而是上海博物馆委托他刻版的《陈眉公集》稿本书页。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号眉公,与董其昌、王衡齐名。《陈眉公集》明刻稿本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年因举办展览特地请李振豪重刻了藏本的首页,作为展品和赠送嘉宾的伴手礼。

陈眉公集

书法稿本刻版如此精妙,可见不仅需要高超的雕版技艺,还需要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同样的作品,其后他又指导学生刻了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手书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

李振豪说,近几年他陆续受托为一些省市及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复刻馆藏的代表性古籍。其中,为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刻了《考工记》;为浙江省图书馆刻了《咸淳临安志》;为贵州省图书馆刻了《榕村诗选》;为黑龙江省图书馆刻了《通鑑纪事》;为河南省图书馆刻了明版《道德经》等,共计已达70多件。

除了接受古籍的定制复刻,李振豪已复刻不少整套的古籍,其中有《郑君年谱》、唐代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原作现存于大英博物馆)、李公麟的《圣贤图》(原版石刻改为木刻)、山东省图书馆馆藏《孔子圣迹图》和《孟子圣迹图》、清光绪版《藏书辑要》、清代《装潢志》等。

古代文人写信、书法用的笺纸很讲究,宋代就有一种“亚光笺”出现。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喜欢用“龟纹笺”写信,原作现存台北故宫。透过灯光发现,书法笺纸上有密密麻麻纵横排列的小乌龟做底纹,非常精美。这种龟纹笺是利用雕版印刷的亚光工艺做出来的,清乾隆年间内府曾复制过一批,民国期间日本又曾做过一批,后来再无人做。李振豪用了一年的时间,通过20多次试验,将这种亚光工艺复原出来。看着自己做出来的龟纹笺,李振豪喜出望外,直叫“好玩”!

去年是阴历虎年,李振豪从拍卖会发现了河北武强年画的现存早期的彩色套印版《母子虎》,他找到图片作为底本,刻了一幅年画作品,果真是精彩生动、虎虎生威。

李振豪说,他目前正在复刻中国雕版印刷的巅峰之作《十竹齋笺谱》。说着,他从书架上拿过来一本《十竹齋笺谱》,翻开给我们看。见每页上都是线条细腻、精致清雅、色彩丰富的小品画,有花鸟、奇石、清供等。《十竹齋笺谱》是明末文士胡正言于南京十竹斋编印的水印木刻版画集,全书共4卷,运用当时流行的“饾版”、“拱花”之术,成为世界印刷史的两大发明,被视作“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鲁迅先生称之为“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以此为标志,传统的印刷术迈入三维时代。

由于战乱和朝代更迭,这套《十竹齋笺谱》编印后即散失。民国时期,鲁迅、郑振铎等人四处搜寻此书,后在日本发现藏本,因对方要价太高无力购买。后来,终于在北京一位藏书家王孝慈先生那里找到藏本,又在南方发现此书的部分原版,两相对照,鲁迅、郑振铎极力促成此画集重刻,于民国三十年(年)刻竣重印,鲁迅先生时已过世,此书只有郑振铎先生的题跋。

李振豪手中的这套民国版《十竹齋笺谱》,是从一位朋友手中借来了,目前也弥足珍贵了。他结合自己十多年的雕版印刷经验,进行了认真研究,已攻克了技术难关,正着手进行这套巨作的复刻,目前已刻完了第一卷。

介绍完《十竹齋笺谱》,李振豪又拿出一本清代木版刻印的《红楼梦图詠》。他说,这本书是由清代知名画家改琦绘图,共绘出红楼梦人物50幅。绘图采用白描的传统人物画技法,笔法精妍柔美,神态刻画细腻。图中林黛玉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为典型的传统古典美人形象,刻画了“病态”身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与其他红楼梦人物图画相比,同样的一个人物,该书表现得更为隐约、含蓄。每幅人物都有配诗、题咏,清光绪年间刻印成书。

这本书也列入了李振豪古籍重刻计划。

遍求名师,十余年“磨刀”见真功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是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板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板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技艺。始于隋,行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

年,雕版印刷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年轻的李振豪如何喜欢上了雕版印刷这个老行当?他向我们介绍起与雕版印刷的渊源。李振豪年出生于单县农村,父亲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但喜欢古书,研究易经,农闲时帮乡里人看风水,家里也存有一些古书。李振豪的大哥在山东大学从事古典文献研究,他也跟着泡英雄山文化市场,倒腾古书,逐渐对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振豪埋首古书中

后来,李振豪来济南读大学,有机缘认识了山东省图书馆的颜风老师。颜风老师是国内知名的古籍修复师,李振豪就拜师学习了一年的古籍修复,对古籍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初衷:学习雕版印刷——用自己的双手将古籍复制出来。

在山东,李振豪在聊城找到雕版的师傅,背着包就去学习雕版年画。那段时光,他拜师向东昌府年画传承人栾喜奎先生学习雕版年画,竟用刻年画的笨办法复刻起古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出十几块板,古法装订成一册《郑康成集》。

年,李振豪跑到扬州拜师学习雕版印刷,他慕名找到了“杭集刻字坊”第三代传人陈义时先生。扬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保存有全套古老印刷工艺的城市,也是我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地。陈大师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唯一获评雕版类高级工艺美术师的行业权威。

陈义时大师看着这个前来拜师的大男孩,一开始有些怀疑,但当他翻看着李振豪刻的《郑康成集》时,为小伙子初学雕版的灵气和韧劲所打动,就接受了这位弟子。

陈大师传授雕版技艺从换刻刀开始。他问李振豪:“你刀怎么样,快不快?”李振豪拿出自己刻版的“拳刀”,说:“我觉得挺快的。”陈义时让他拿自己的刀试试。一上手,李振豪就感觉到了不同。大师的刀不是三角形的,而是弯月形的。后来,他几分钟就可以磨出一把趁手的“拳刀”。对“拳刀”的精髓领悟到位后,打开了雕版的另一扇大门。

跟着陈师父潜心学习了一年,李振豪如鱼得水,完整而全面地打下了坚实的雕版基础,怎样打横,怎样发刀,怎样挑刀,掌握了多少代老匠人传下来的老规矩。陈大师说:我只是把你领进了门,你先按老规矩来。你要有自己的审美、风格,至少要做5年。

后来,李振豪每年还不定期地去跟陈大师学习、交流:楷书、行书、隶书各是怎么刻的;宋体字“心”上面的三个点从左到右分别叫腰子点、瓜子点、兔眼点,每个点的刀法都不一样;草书怎么刻出飘逸的感觉,似连非连的美如何体现;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又如何按照书法的规律走刀……

年起,李振豪与山东省图书馆开展合作,作为省图书馆雕版印刷项目的负责人,正式带了七八个徒弟,从事雕版印刷的“皇华馆”开张了。至今已近十个年头。

入了雕版印刷这一老行当,李振豪从兴趣入手,靠苦学成才,而且还收获了爱情。年他在雕版时不慎伤了左手,缝了两针。回老家养伤时,适逢父亲去了河南沁阳的一位老友家,他也就跟到沁阳游玩散心。这位老友姓王,有个女儿王鑫鑫大李振豪一岁,初见就让振豪动了心。他看上了女孩聪明漂亮,王鑫鑫更多地欣赏他的才气。“当然了,俺长得也不赖!”回忆当初的姻缘,李振豪还是美滋滋的,口气充满了自信。

年,李振豪、王鑫鑫两人在济南结婚。“嫁鸡随鸡”的王鑫鑫也喜欢上了雕版印刷,且二人有了分工,李振豪主要做雕版,王鑫鑫则负责印刷,边干边学,她很快就上手了。

王鑫鑫指导小学生体验雕版印刷

如今,夫妻二人不仅已在行业立足,而且有了两个聪慧可爱的儿子:大儿子6岁,小儿子春节后刚刚出生。这真是事业加爱情的完美结合。

妻子经常在朋友圈鼓励并调侃他:“老公真棒!没有咱李三(李振豪排行老三)做不了的东西!”其实每件佳作产出,都是小夫妻并肩作战的结果。来自妻子的支持与鼓励,是李振豪最坚实的后盾。如今,他们已带出了60多位弟子。

追求卓越,超过前人“一点点”

李振豪说,近几年他又去扬州、杭州、江西、云南等南方各省市,凡是做雕版印刷的同行、非遗传承人,他都去拜访,学习交流雕版印刷技艺,了解行业生态。

对于雕版印刷传统工艺的继承,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古籍的复刻的难度,一是原书字体风格特点的重现。古籍的原刻本,同样是“宋体字”,但从明、清到民国,不同时代字体的风格特点又有所演变,首先对照原书,这种风格特点要精到地体现出来。二是对原版模糊、缺损处的修复、还原。这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而且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对古籍字体演变的深入了解。

李振豪拿出一本元代初刻、后又经过历代补刻的《唐书》,清晰地显示了雕版“宋体字”的演变过程。他说,这部《唐书》由元代初刻,后经过朝代更迭,原版历代都有散失,作为皇家必修本,经过了从明嘉靖、万历,到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内府补刻,流传至今,各朝代“宋体字”的演变过程呈现在一部书中,成为对中国古代雕版宋体字研究的一部难得的教科书。

李振豪主张要多看实物。平面的印刷品、电子版和古籍、原版、书画原件的三维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年,为了深入研究雕版印刷,李振豪通过各种渠道收藏古籍和古代雕版。他的收藏已深入到日本、韩国,比如收藏了日本编著的《日清战争》史书、日本木刻浮世绘、韩国雕版等。尼山书院皇华馆的内间陈列着他的主要藏品。

李振豪收藏的古雕版

有一块木头都已经腐朽,字体都不清晰的雕版。枣核钉的拼接技术使雕版不易开裂、变形,对他很有启发。

还有有一块用整块梨木雕刻的姜太公像,是他从外地收来的,从这块梨木的宽度来看,梨树至少有百年以上。这块雕版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这家人将雕版的背面做了切菜板。从雕版的风格特色看,他断定是民国时期山西太原的版画风格。

他指着一块清光绪年间的雕版说,古人做雕版是不会将雕刻后的刀痕做处理的,一刀一刀的痕迹仍清晰可见,对研究古人刻版的刀法非常直观。

其他,有藏传佛教的藏经版;有饾版拱花的笺纸雕版,明显看出雕版图案深浅和虚实渐变;有日本的浮世绘雕版;有五彩套色的雕版等等。

他收藏了一本年天津杨柳青雕版印刷的年历,这是他出生那年的年画日历;妻子年出生,他又收藏了年潍坊杨家埠的雕版印刷年画日历。

做雕版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于是李振豪又拜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为师学习书法,每周去请教一两次,每次一两个小时。渐渐地,从用笔到间架,从字形到字魂,从谋篇布局到气韵流动,老先生严格指正,李振豪从苦练中细细体会找到感觉。

古籍插图多来自于传统的白描,李振豪对“十八描”技法认真研究,体会如何准确地由笔法转变为刀法。

李振豪夫妇从事雕版印刷,与古人不同的是,古代的刻书坊是流水作业、分工细致,而他们做雕版印刷,是从加工一块木头到最后装帧成书,整套的环节体系要全部掌握。

做雕版最好的木料是未经过嫁接的棠梨树。从事这个行业以来,李振豪把老家方圆百里的老梨树都收购殆尽,他又发动岳父岳母在河南境内收购。棠梨木如何处理才能做成雕版,书上只说水煮和浸泡,但没有详细的说明。

李振豪他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出一整套木材处理的办法。春天将梨木冲成板子,放到清水里浸泡,前期每周换一次水,让木材里的杂质迅速排出来,水都是黄的。到了立夏不再换水,让它自然发酵,经过夏天的高温,让木头里面的果胶自然分解掉,形成单纯的木丝。秋天时让木丝自然伸展、沉稳。直到次年春天,将木材捞出来,放在屋里阴干。待阴干一年后,才将木材取出做雕版,这样木质就稳定,易于雕刻,也不易变形。

在济南市图书馆,皇华馆曾做过一个雕版印刷的普及活动,展示了从一块木头到一本书的整个过程,非常受欢迎。但实际上,皇华馆做的远不止这些,在原料、工具残缺不全的情况下,他们在努力复原一个行业的小生态。自己做没有防腐剂的纯天然浆糊,自己研究墨汁,自己扎棕刷……他们还承包了50亩山地种青檀树、构树、苎麻,打算自己造纸。

年,李振豪受托为河南省复刻了明版的《道德经》,在各省图书馆展示交流中引起很大反响,扩大了皇华馆的名气。善于挑战自己的李振豪夫妻,先后接了不少难度较大的活,完成的作品让客户满意为止。他说,当面对具有挑战性的活,精力和注意力自然就会高度集中,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做出精品。李振豪将此比喻为“层层闯关”,这也让他越来越自信。

年读书节,省委宣传部在山东书城举办古籍展,尼山书院皇华馆作为主要参展单位。李振豪展出了明代及以后的善本古籍,按不同的印刷形式和装帧形式分类,印刷形式包括古籍的套印、水印、拱花,装帧形式有包被、蝴蝶、旋风等,再加上他们自己的雕版印刷代表作品,整个展览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也扩大宣传了雕版印刷古籍的魅力。

雕版印数技艺不仅作为一项爱好,而且把它作为终生的事业。李振豪还年轻,但他在与时间赛跑,他说干雕版的最佳年龄是30多岁到45岁,他需要做的还很多。技艺上他要将前人留下的雕版印刷的精粹继承下来,并在某些方面寻求突破,力求“超过前人一点点”;他还要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让雕版印刷闯出一条成功的传承之路。

壹点号奚话济南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