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刘强石楠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文化元素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乡村的地域性乡土建筑。济南历史文脉深厚,优秀乡土建筑众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保持乡村活力和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济南地区乡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却出现了认知不断退化、技艺濒临失传、文献资料匮乏等问题,其特有的地区识别性特征正在逐渐消失,成为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的不小遗憾。 优秀的乡土建筑,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济南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应聚焦乡村融合规划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从村域微观尺度及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角度综合考虑,协调发展。 郑家窝坡村位于济南市南部城郊接合地带,距离市区15公里,在区位上属于市区可辐射的腹地资源,同时具有丰富的特色地貌资源、风土建筑资源及旅游观光资源。村庄依山而建,整个古村落房屋由就地取材的石块堆砌而成,多为晚清民国时期所建。随着时代变迁,原有的村庄规划布局和房屋空间结构已不适合现代人的需求。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利契机,郑家窝坡村以古老的乡土建筑为依托,旅游业为核心外力,在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基础上,实现乡村融合发展,把乡土建筑的保护更新、乡村旅游、建筑更新、景观提升及乡村产业纳入整体有机框架,集知识科普、特色产业及休闲观光为一体,加快以建筑更新为基础、产业+旅游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摸索出一条特色村落的多元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乡村重构,建设基于和谐健康基因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体系。 郑家窝坡村现遗存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的不同时期建筑,本身就是一部以时间轴线串联的活态乡土建筑科普史书,其建筑风貌有显著的时代烙印;因建设年代不同而迥异的建筑材料及砌筑方式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需求;建筑空间格局的变化则体现了村民随时代发展不断提高的生活生产需求。对此,我们可以打造乡土建筑的科普知识宣讲、设立科普公园以激活点状历史遗存空间,如目前村落东南角遗存古建筑大多残损严重,修复困难且耗资耗时。可以把该区域原状保留,规划为古村落的遗址科普公园,聘请当地村民对富有地域特色的石质房屋营造技艺进行知识科普。在这里,游客可以认知中国传统建筑的砌筑技术、穿插体系及浓郁地域性的建筑文化。而对于遗存乡土建筑的更新,可以进行功能扩展,比如与本地特色种植中草药、贡菊和蜂蜜等养殖业相融合,打造成药浴主题民宿、养生主题民宿、科普主题民宿,使特色养殖业与民宿接待、科普旅游协同创新相融有机发展。 对于遗存乡土建筑的更新改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于保存较为完好的村落建筑,可以以加固、修缮和复原处理为主,最大程度展现其乡土原貌;对于局部损毁的村落建筑(如屋顶或墙体缺失),除进行加固修缮外,可适当植入当代设计元素,如落地玻璃、型钢、木材等,让古老的建筑材料、营造技法与当代的建筑材料、设计手法产生时空碰撞,让传统与现代充分融合;对于损毁程度较大,仅剩残垣断壁的村落建筑,可在原址基础上重建新中式民宿,原有遗留的断壁和遗存的建筑构件视情况可以作为民宿的点缀性装饰,以增加场所原始记忆,及用于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科普知识传播。 在对乡土建筑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可以充分融合当代特色产业及加工板块,发展旅游科普工作。比如建设中草药培育基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蜂蜜及蚂蚱养殖基地,进行中草药植株辨识及功效科普;山核桃、贡菊等种植业及蚂蚱等养殖业,则提供观赏或采摘、营养知识科普;村民现场制作贡菊茶、蚂蚱酱等过程,则科普古法炮制工艺流程等。 对于济南乡土建筑的发展,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将乡土建筑的更新保护与乡村的产业融合性发展,此举既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也能使村民真正参与其中。在对乡土建筑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对济南乡土建筑风貌进行整体梳理及创新传承研究,弥补济南地域乡土建筑基础资料匮乏、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现状,强化济南乡土建筑学术基础研究,树立积极的保护济南乡土建筑的全民意识,依托济南地域文化特色建立起与本地相适应的科学创新发展机制,展示济南乡土建筑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无穷魅力。